已對本市1.1萬困境兒童中的3200名進行幫扶需求評估;年底杜絕留守、困境兒童無人監(jiān)護
昨日,為期一年的北京市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正式啟動。北京市將對全市1.1萬困境兒童展開摸排并進行精準幫扶。今年底,將全面杜絕全市留守、困境兒童無人監(jiān)護。同時,北京市近日啟動“96156”未成年人非緊急救助保護熱線,市民可撥打熱線尋求民政部門的幫助。
新京報5月31日刊發(fā)了“患癌兒童因易誤診缺醫(yī)生難報銷陷入治療困境”相關報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有關人士對此表示,中國政府和社會應引起高度關注,加強兒科醫(yī)生培養(yǎng),并探索對患重大疾病的兒童實行“托底保障”。
評估留守困境兒童需求精準幫扶
昨日,由北京市民政局、首都綜治辦等11家單位聯合主辦的“合力監(jiān)護,相伴成長”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正式啟動。據北京市民政局介紹,專項行動將為期一年,并在后續(xù)繼續(xù)加強兒童關愛保護。
通過實施專項行動,北京市將按照家庭盡責、政府主導、全民關愛的原則,爭取在源頭預防、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jiān)護干預、控輟保學、維權保護等方面取得成效,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制,為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
昨日,北京市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針對此次專項行動提出了四點倡議,包括落實家庭監(jiān)護主體責任、監(jiān)督家庭教育文明開展、確保適齡兒童及時上學和關注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其中提出“杜絕家庭暴力發(fā)生”“減少兒童傷害發(fā)生”等倡議。
目前,北京市共有留守兒童400余人,困境兒童近1.1萬人。據北京市民政局介紹,北京市已經將其中3200名兒童進行了需求評估,并將逐步完成剩余人員評估,在此基礎上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提供精準幫扶。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北京將力爭到2017年底,把所有城鄉(xiāng)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全部納入有效監(jiān)護范圍,杜絕留守、困境兒童無人監(jiān)護現象,遏制監(jiān)護人侵害兒童權益行為,兜住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的人身安全底線。
發(fā)現孤兒、棄嬰可撥打熱線求助
“北京市在農村留守兒童摸排基礎上,將城市留守兒童及困境未成年人一并納入摸排范疇。”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城、西城、朝陽等區(qū)都對該項工作作了部署并展開行動。
東城建立了《17街道主管領導及未保專干聯系信息臺賬表》,為社工開展摸底排查提供了便利。西城在對全區(qū)留守、困境兒童進行入戶調查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紅粉黃綠”四級分檔標準。
同時,北京市目前啟動了“96156”未成年人非緊急救助保護熱線,當發(fā)現孤兒、棄嬰等被遺棄未成年人、流浪乞討未成年人以及事實無人扶養(yǎng)未成年人等非緊急狀況,并需要救護保護時,市民可撥打96156尋求民政部門的幫助。
“這一熱線與困境未成年人社會救助系統進行對接,極大拓寬北京市留守、困境兒童發(fā)現報告渠道,承載困境兒童事件的信息受理、政策咨詢等工作。”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調研員靳林德表示,北京市將會加強對兒童的保護,對于嚴重侵犯兒童權益的行為,例如疏于對未成年人照料導致無人看管的情況,對孩子進行了家暴造成身體傷害等情況,不僅可以通過訴訟剝奪監(jiān)護權,還有可能追究當事人刑責。
■ 相關
2017兒童福利報告:超850萬困境兒童納入保障制度
昨日,由中國公益研究院和聯合國兒基會共同撰寫的《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7》發(fā)布,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在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取得很大進展。逾850萬困境兒童納入孤兒、特困人員供養(yǎng)和最低生活保障三項制度,補助標準同比增幅最高達20.3%。另外,我國兒童福利與保護面臨兒童、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信息不匹配問題。今年,多家公益組織將探討在全國68萬個村居普及基層兒童福利與保護服務、為3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專業(yè)隊伍支持的方案。
報告顯示,2016年中央財政孤兒基本生活保障補助預算數為19.5億元與上年持平,比上年執(zhí)行數增加11.6%。值得注意的是,788.2萬名貧困兒童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占低保人口數的13%,占兒童人口的2.73%。
此外,報告還提出,2016年,兒童類社會捐贈額超過3.4億元,聚焦醫(yī)療健康和教育領域。2016年,兒童公益領域百萬以上捐贈超過87筆,千萬以上捐贈達到13筆,捐贈總額超過3.4億元。從捐贈流向來看,兒童公益捐贈向兒童醫(yī)療健康領域、教育領域傾斜較多。
不過,報告也提出,目前我國仍然存在兒童福利資金投入不足、醫(yī)療教育等方面能力不夠等問題。報告建議,應完善由民政部門牽頭的兒童福利管理體制,將困境兒童保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建立兒童大病聯合救助機制。
■ 焦點
專家建議對大病兒童“托底保障”
5月31日新京報刊發(fā)了“患癌兒童因易誤診缺醫(yī)生難報銷陷入治療困境”相關報道。昨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有關人士和中國公益研究院兒童福利專家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國兒科醫(yī)生總體數量少、增長慢等兒科醫(yī)療資源不足,以及兒童患腫瘤等治療負擔重等情況,中國政府和社會應引起高度關注,加強兒科醫(yī)生培養(yǎng),并探索對患重大疾病的兒童實行“托底保障”。
我國兒科醫(yī)療資源存在巨大缺口
中國公益研究院編寫的《2017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指出,我國兒科醫(yī)療資源存在巨大缺口,存在兒科醫(yī)生嚴重不足、兒科床位數占比偏低、兒童醫(yī)院資源短缺的情況。
報告援引國家衛(wèi)計委等部委2016年發(fā)布的《關于印發(fā)加強兒童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改革與發(fā)展意見的通知》數據,我國每千名兒童的兒科醫(yī)生數約為0.49人,低于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每千名兒童0.85-1.3名兒科醫(yī)生的數量。
2015年,我國總床位數為701.52萬張,其中,兒科床位數46.46萬張,兒科床位數占總床位數的6.62%。兒科床位占比與兒童人口占比相差甚遠。
“2010年至2014年我國兒科醫(yī)生總量并未增長,反而減少了約0.3萬人。”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介紹。
聯合國兒基會駐華辦事處兒童保護項目官許文青表示,兒科醫(yī)療資源的不足對兒童,尤其是罹患大病的兒童的救助具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對兒童疾病的救治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把它當成‘縮小版’的成年人看待。”許文青表示,中國應該加大兒科醫(yī)生的培養(yǎng),提高兒科醫(yī)生的待遇水平,從培養(yǎng)和吸引兩方面壯大兒科醫(yī)生隊伍,同時擴大兒科醫(yī)院、科室的建設。
患惡性腫瘤兒童“看病難和看病貴”
中國公益研究院兒童福利研究中心副主任葛均泊介紹,一方面是兒科醫(yī)療資源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患病兒童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
“我們研究監(jiān)測,像兒童白血病這樣的疾病,家庭用于治療的年平均支出達到了30萬。”葛均泊表示,這個支出數字使得95%以上城市家庭和幾乎100%的農村家庭會出現“因病致貧”的情況。他還表示,雖然醫(yī)保報銷的名義比例在70%以上,但兒童因患類似白血病這樣的惡性腫瘤所得到的報銷只有50%或更低。
“另一方面,由于兒科醫(yī)療資源少和分布不均,許多患病家庭需要轉診到大城市看病,而轉診過程中,報銷比例就會下降。”葛均泊認為,政策導致的兒童大病救助的負擔承重應予調整。
葛均泊表示,加強針對困境兒童的醫(yī)療保障覆蓋力度,防止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需要對白血病或其他兒童惡性腫瘤等大病進行托底保障。“有的地方探索轉換了思路,提出了家庭治療支出的‘上限’,超過這一上限,就由政府全部報銷。這些舉措值得推廣。”葛均泊說。
采寫/新京報記者 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