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展圣潔)同樣的題目、同樣的韻腳,當把兩首詩擺在你的面前,你能分辨出哪一首是人寫的,哪一首是AI寫的嗎?

 

不妨看一下這兩首《西府海棠》:

 

“貪生萬物古今同,歲歲春妝樹樹紅。色質香形姿貌絕,枝頭一樣死隨風?!?/p>

 

“芳魂不與眾花同,獨向東風綻淺紅??v使香消春去后,猶留清影月明中。”

 

3月31日,第十四屆(乙巳)“海棠雅集”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首次引入“DeepSeek詩詞創(chuàng)作互動”?;顒蝇F場,第一位競猜的詩詞專家站起來,認為第二首詩是詩人寫的,而且寫得更好。第二位詩詞專家則持有不同意見,他從人工智能的語言習慣和用韻分析,認為人工智能不可能采用“死隨風”這樣的字眼,更傾向于第一首是詩人寫出來的。

 

答案揭曉,第一首詩是詩人寫的,第二首詩是人工智能寫的。


3月31日,恭王府博物館舉辦“海棠雅集”,曾獲中國詩詞大會冠軍的彭敏主持“DeepSeek詩詞創(chuàng)作互動”環(huán)節(jié)。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在競猜中,活動迎來一個個高潮。隨著活動的進行,從剛開始的連續(xù)答錯、遲疑、不敢答,到競猜正確率越來越高,詩人們對人工智能的作詩習慣顯得越來越了解。有專家現場點評:“只要用到了唐詩宋詞中常見的意象和詞語,大概率是機器作的。它從古人的詩詞中截取,缺乏人的味道。”


屏幕上同時展示兩首同名詩,一首是嘉賓創(chuàng)作,另一首是讓DeepSeek根據嘉賓詩名和韻腳創(chuàng)作,嘉賓現場進行猜測。許多資深寫詩的嘉賓都猜錯答案。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恭王府“海棠雅集”由來已久,自清代恭親王奕?時期便是定制,其后人載瀅及其孫輩溥儒一以貫之,至輔仁大學時期,陳垣校長以《紅樓夢》中人物探春所起的“海棠詩社”為題,每到司鐸書院(今恭王府)海棠花開之際,遍邀京城學人來府雅集,寫詩品茗,暢談古今,極盡風雅。此后,幾番時遷事易,“海棠雅集”逐漸沉寂下去。

 

2011年初春,恭王府管理中心在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的倡議下,邀請名家鴻儒重聚滿園海棠樹下,以古典詩詞的吟誦唱和來贊頌成就、贊美祖國,彰顯新的時代精神。2011年至今,“海棠雅集”重啟已有十四年。


3月31日,恭王府博物館東二區(qū)院內的四株海棠盛放,眾多前來參加“海棠雅集”的嘉賓被美景吸引。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本屆“海棠雅集”通過科技賦能傳統(tǒng)文化,首次引入“DeepSeek詩詞創(chuàng)作互動”,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嘉賓體驗詩詞創(chuàng)作,讓古典文學與現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還現場分享了人工智能的三個特點:知識檢索、語言理解和邏輯推理,AI其實模擬的就是人類的思考方式,它就是要學人類來表達自己、推理自己。


雅集筆會環(huán)節(jié),嘉賓現場書寫。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今年恰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眾詩家借古體詩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抗戰(zhàn)精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在詩詞創(chuàng)作、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詩家藝友分別上臺,展示作品,交流心得。詩情暈染,翰墨飄香。在筆會環(huán)節(jié),嘉賓們紛紛揮毫潑墨,為本次雅集留下了珍貴的書法作品。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