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年度重磅特展——“看·見殷商”展覽將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啟幕,匯集全國28家文博單位338件(套)珍貴文物。

 

展覽涵蓋了河南安陽殷墟、山東青州蘇埠屯、湖北黃陂盤龍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遺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按照“有冊有典”“青銅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4個部分,全景式呈現(xiàn)殷商文明的絢麗畫卷。

 

談起此次展覽,首都博物館策展人高紅清表示,起初只打算做殷墟展,后來規(guī)模不斷擴大,才有了現(xiàn)在這么多的參展單位。身為河南安陽人的他,談起殷墟文化興致盎然:“大量商代遺址的年代斷定是根據殷墟來做的,可以說,殷墟考古在考古界有著標桿作用?!?/p>

 

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是鸮尊、亞丑鉞兩對兄弟首次“合體”。高紅清說,在選品時會考慮一些好玩、奇特的文物,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展覽還特別安排了一個小專題,展示《哪吒2》電影文物原型。

 

他說,這次借展單位很多,眾多“鎮(zhèn)館之寶”能湊在一起很不容易?!跋M蠹胰タ纯?,看了之后能對這個朝代產生興趣,不說喜歡它,而是關注它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進展。”


策展人高紅清在給本展的講解員進行展線講解。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殷墟考古在考古界有標桿作用

 

新京報:本次展覽是首都博物館中華文明起源系列的第二個展覽。從三星堆到殷商,從策展角度看,這一系列的展覽有何考慮?

 

高紅清: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社會上,“中華文明起源”都是受關注的話題,我們想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把中華文明的起源及演進通過展覽展示給大家。去年,我們做了三星堆展,希望通過三星堆這樣自帶流量的展覽,把城市副中心展覽場地的人氣帶起來,這也是把三星堆展作為系列展首展的原因。

 

三星堆展結束之后,我們開始考慮接下來的展覽做什么。大家知道,夏商周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奠定了此后中華文明一些基本的文化基因。夏代的考古成果也很豐富,但缺乏一些文字的佐證,而殷墟恰好為夏商周文明的構建提供了基礎。

 

20世紀初期,在學術界有一個“疑古思潮”,說我國“東周以上無信史”,但隨著1899年甲骨文被發(fā)掘出來,包括王國維等一批學者對甲骨文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甲骨文記載的先王先公的世系,證實了《史記·殷本紀》所記載的商王世系可信,說明對于傳世文獻的記載,我們不能隨意去否定。

 

新京報:目前,殷墟考古已近百年,取得了哪些成果?有怎樣的文化意義?

 

高紅清: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后,起初人們并不知道它從哪里來,著名學者羅振玉首次確認甲骨來自殷墟。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團對殷墟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古發(fā)掘,到新中國成立前,共進行了15次考古發(fā)掘。

 

殷墟是有明確記載的商代后期的都城??脊艑W主要依靠地層學,即下面一層埋葬的器物比上面一層埋葬的器物年代要久遠一些。有的學者根據地層學把殷墟分為3期或者4期,配合考古發(fā)掘,把殷墟分析的標準器物都找出來了。在山東、陜西、湖北、北京地區(qū),我們發(fā)現(xiàn)大量商代遺址,這些遺址的年代斷定,也是根據殷墟來做的,可以說,殷墟考古對于考古界起到了標桿作用。

 

1949年之后,殷墟也進行了多次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在殷墟范圍北邊還發(fā)現(xiàn)了洹北商城?,F(xiàn)在,殷墟主要由王陵遺址、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組成。此外,殷墟還有很多作坊區(qū),呈現(xiàn)聚族而居的狀態(tài),這些信息在文獻中沒有太多記載,考古發(fā)現(xiàn)豐富了我們對殷商文化的認識。


5月14日,高紅清查看布展情況。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借展文物超320件,展現(xiàn)殷墟文化與其他地區(qū)文化聯(lián)系

 

新京報:與去年的三星堆展覽相比,“看·見殷商”特展在布展方式、展陳規(guī)模上有何升級?借展文物是如何考慮的?

 

高紅清:和上次展覽相比,這次借展文物更多,上次是260多件,這次我們從其他博物館借了320余件,加上首博的十幾件文物,共展出338件(套)文物,數量要比之前多七八十件。

 

提到商代,我們首先會想到“青銅文化”。夏商周是青銅時代,而商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藝達到了頂峰。青銅器并不單純是一件器物、工具,尤其在中華文明的范圍內,更代表了一種社會結構。

 

青銅器廣泛應用于祭祀和軍事方面。比如,人類定居之后,不同文化向外擴張,在與其他文化交往過程中難免產生沖突。人們就把青銅器鑄造——這種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運用到武器制作中。另外,青銅器對生產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制陶、玉器加工等。

 

最早人們以為“商不過長江”,但隨著湖北盤龍城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以及湖南殷商文物的發(fā)現(xiàn),還有三星堆出土器物與中原出土器物的某些相似性,有學者認為,南方存在一條“尊罍之路”。尊、罍兩種器物在南方出土的青銅器里都有,且與中原器物的器型比較接近,可能是通過河南、湖北、江西、湖南等線路傳過去的,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之間文化的聯(lián)系。

 

比如,在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比婦好墓出土的還要多,而且具有當地特色,這次我們借到了雙面神人青銅頭像、青銅頭盔、不帶刀鞘長約67厘米的青龍刀。我們還從信陽博物館借了一批息族的青銅器,從盤龍城借了商代青銅器,大家可以去看它們之間文化的聯(lián)系。當然,關于新干大洋洲與盤龍城、中原商文化的關系,實際上學者還在研究。

 

湖南地區(qū)也出土過很多精美的青銅器,比如四羊方尊、象尊、彘尊、青銅卣。典型的器物是青銅鐃,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打擊樂器,而且相對其他地方出土的鐃,體積普遍很大,最重的超過100公斤。

 

我們還借到了汨羅市出土的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和商獸面紋青銅貫耳壺,都是“國寶級”文物。觥是酒器的一種,但它長得和中原地區(qū)出土的觥不一樣。出土的時候,壺正好在觥肚子里。至于為什么只有這一件觥和壺,不得而知,缺乏相應的信息去解讀。最早看圖片的時候,看不出來好看,后來我去盤龍城借文物的時候,正好看到它們在展廳展出,實物非常漂亮。不過,這件器物7月初才會展出,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后面我們還放了一個小彩蛋,放了三星堆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和青銅鷹形鈴。在商文化西邊,陜西省漢中市的城固縣和洋縣出土了600多件青銅器,有獸面、人面面具,我們這次也借了,還有青銅小鳥,和三星堆的青銅鳥一樣,說明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鳥和城固縣的青銅鳥是有聯(lián)系的。而且,城固縣的青銅人面具和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青銅猴面有點像,至于文化是怎么傳過去的,目前還沒有太多解釋。

 

北京出土的商代文物不太多,但劉家河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青銅器,與殷墟文化及更北邊的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一些器物的器型與湖北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器物也有相似性。也就是說,青銅器與復雜的社會結構及權力密切相關。商代的文化,通過青銅器技術得到擴散傳播,通過各地和而不同的文化進行了文化整合。

 

本次展覽許多博物館借出“重寶”。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如何理解商代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系?

 

高紅清:首先是商對周的影響,周批判性地繼承了商代的文化,比如殷人好酒,需要用酒來烘托祭祀的氛圍,周代的人就意識到,喝酒容易誤事,就勸大家不要喝酒。周代的禮樂文化也從商代演化而來,商代的人存在以青銅觚和青銅爵為組合表達身份的體系,身份越高,成套的觚和爵越多。另外,只有高等級的墓葬里,才會有鼓、青銅鐃等樂器。

 

商代的甲骨文作為中國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對現(xiàn)代漢字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性貢獻。甲骨文本身是一種特殊的祭祀物品,用來占卜。目前,甲骨文單字數量共發(fā)現(xiàn)4000多個,但三分之二的文字還沒有被解釋出來。從甲骨文到金文、隸書、楷書、簡體字,一些常見字的演化過程,讓人們認識到漢字其實和甲骨文之間存在傳承關系。


將展出眾多《哪吒2》電影文物原型

 

新京報: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是鸮尊、亞丑鉞兩對兄弟首次“合體”,能否介紹一下它們的重要性?

 

高紅清:通過這次展覽,我們想把分散在不同收藏單位的文物聚在一起,讓大家去欣賞它們,從這個角度來說,鸮尊、亞丑鉞比較具有代表性意義。實際上,這次借展文物中有很多一級品,比如息父辛鼎、崇陽銅鼓,都是很珍貴的文物。

 

說到鸮尊,《詩經》里寫:“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有人認為商人的祖先是燕子,也有人認為是其他鳥類,總之鳥和商人的始祖?zhèn)髡f聯(lián)系在一起,對商人有特別的意義。至于為什么貓頭鷹進入了商人的視野,變成了一種文化象征,還待我們進一步發(fā)掘??脊虐l(fā)掘既豐富了歷史信息,也帶給我們很多疑問。

 

亞丑鉞是“顯眼包”,能夠拉近文物與觀眾的距離,我們在選品的時候,也會考慮一些好玩、奇特的文物,往往這類器物都是孤品,比如我們借的三星堆的“太空人”,酷似小豬佩奇的殷墟博物館的陶豬等。為什么奇特的文物是單獨存在的、當時做器物的人是怎么想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新京報:在此次參展展品中,有一些文物出現(xiàn)在了電影《哪吒2》中,都是哪些文物?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它們?

 

高紅清:《哪吒》電影里敖光用的刀,原型就是商代的玉刀,這次我們借來了。還有天元鼎,大鼎渾圓的造型源自戰(zhàn)國銅敦。

 

結界獸的武器也是有原型的,戰(zhàn)國時期的虎紋耳形銅鉞,和城固縣出土的彎形器結合起來,就是結界獸的武器。結界獸本身也是三星堆的金面具和青銅鳥首結合起來。

 

哪吒過生日的時候,有個人拿著青銅鐃奏樂,這個青銅鐃就是商代的,尤其是殷墟出土的,才能拿得動。電影里用的酒器就是青銅觚,也就是殷商時期的青銅觚。通過這些器物,我們出了個小專題,也想啟發(fā)大家,對于傳統(tǒng)文化要活學活用,同時也拉近文物和觀眾的距離。

 

新京報:除了選取電影原型文物,在展覽設計上有什么亮點?

 

高紅清:這次展覽的布置環(huán)境相對來說比較現(xiàn)代,主色調不是傳統(tǒng)的青銅色,而是玫瑰紅,希望突破觀眾固有的印象,有點新鮮感。在展廳的入口,“見殷商”用了甲骨文的設計,還配備了電子屏幕,一些展覽中的話將歷史與現(xiàn)代的“梗”做了結合,通過演示的方式讓大家理解墓葬是怎么營造的。現(xiàn)場還有VR體驗和沉浸式體驗空間,觀眾可以根據興趣自行探索。


文物的擺放方向都會讓借展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確認。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聚集各地“鎮(zhèn)館之寶”實屬不易

 

新京報:此次展覽中的文物,并非都貫穿于整個展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安排?

 

高紅清:這一次借展單位很多,能湊在一起很不容易。其實各個遺址點都有一些特別精美的器物出土,好多都是孤品,同類的只有一件,是各館的“鎮(zhèn)館之寶”,所以借起來相當困難,也在跟對方反復商量。比如,崇陽銅鼓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在國家文物局領導的協(xié)調下,最終成功借展一個月;河南省博物館的鸮尊,也是我們反復溝通,一點點增加展期;牛尊就擺在殷墟博物館《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的中心位置,銅手形器是該展覽的第一件文物,也不可能長期借過來。

 

這次展覽能夠辦成,也很感謝各方的支持,大家都在找一個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新京報:通過這個展覽,你希望觀眾看到哪些東西?

 

高紅清:做一個離我們這么久遠的文化期的展覽,最大的困難是怎么讓大家喜歡它,所以我們提出三句話,一是欣賞文物,這么多文化孤品、精品聚在一起,難得一見;二是看一個朝代,通過文物,抓住朝代的主要特征;三是品一個文明階段,品那個時代的技術,還有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字。

 

新京報: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系列的展覽,下一步有什么設想?

 

高紅清:下一步可能會讓大家投票,我們會列幾個選題,比如敦煌壁畫、兵馬俑、馬王堆,讓公眾去選,哪個呼聲最高,我們就積極去做策劃。

 

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