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天舟九號是繼天舟七號、天舟八號之后,又一艘采用3小時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執(zhí)行任務的貨運飛船。雖然三艘飛船狀態(tài)基本一致,但每一次任務都會面臨不同的情況。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此次天舟九號任務就面臨了兩方面新情況,一個是在新的軌道高度實施交會對接,另一個是首次在特定太陽高度角條件下實施交會對接。
雖然天舟七號任務實現了交會對接的高精度,天舟八號實現了“正中靶心”,3小時快速交會對接逐步成熟,但此次任務面對的是天舟九號在新軌道高度上的交會對接要求。針對此次任務特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飛控團隊對控制系統(tǒng)進行了全面分析,充分識別新工況帶來的技術風險;針對不同軌道條件,依托軌道數據及仿真開展分析研判,確保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完全滿足任務需求,充分體現這一模式的強適應性。
另外,針對新的太陽高度角給交會對接任務帶來的挑戰(zhàn),研制團隊開展了大量數據分析和仿真驗證。特別是對飛船上各種設備的在軌運行狀態(tài),研制團隊利用數學仿真和快速仿真技術進行詳細分析,確保飛船在軌階段各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同時,充分驗證了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在復雜工況條件下的高可靠性。
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概念性探索和原理性實驗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載人航天活動的三大基本技術之一,是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階段航天員往返太空及貨物補給的必備技術,復雜度高、精準度高、自主性和安全性要求高,被形象地稱為太空“萬里穿針”。
天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圓滿完成,標志著我國在空間交會對接領域已形成一整套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技術體系。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