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出版。80年過去,當我們重讀《長襪子皮皮》會發(fā)現(xiàn),她遠遠領先于她誕生的時代。而許多今天的讀者稱,兒時閱讀《長襪子皮皮》會覺得皮皮是個過于出格、不懂規(guī)矩的女孩,但長大后反而越發(fā)理解她,甚至從她身上獲得了變得更快樂、更獨立的力量。


長襪子皮皮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她和我們當下的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當我們長大,反而更加理解皮皮?我們邀訪了4位《長襪子皮皮》的讀者,分享他們最喜歡的皮皮的特質(zhì)和自己生活里的故事,并一起想象皮皮變成80多歲的樣子。令人欣喜的是,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精神成長”的樂趣。


圖片

本文內(nèi)容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10月31日專題《皮皮的力量就在我們自己身上》B04-05版。

B01「主題」皮皮的力量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B02-B03「主題」當二戰(zhàn)結(jié)束,世界擁有了《長襪子皮皮》

B04-B05「主題」那些讀《長襪子皮皮》的孩子長大了

B06-B07「主題」許許多多安全感和自由 阿斯特麗德的童話世界

B08「中文學術文摘」倫理學與法制史文摘兩則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王銘博


小時候,我很難想象

一個小孩如何“自己照顧自己”


我第一次讀長襪子皮皮是幼兒園時候,記得不是完整本的小說,而是很多篇不同作家的童話故事縮寫后的集合本,叫《十八個童話女孩子》,和名字一樣,是很多以女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放在一起,長襪子皮皮就包含在其中。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很新奇,因為以女孩子為主角的故事大多充滿了教化和規(guī)矩,至少在小小的我看來,基本都是告訴我作為女孩子要“善良”要“乖巧”,如果觸碰了一些禁忌做了錯事就會被懲罰,而如果保持美麗純潔就會得到獎勵——一般是與一個面目不明的優(yōu)質(zhì)男性“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結(jié)局;而皮皮完全不是這樣,她調(diào)皮又獨立,有自己的主見,每天沒什么規(guī)矩,但是她真的很快樂又讓人欽佩(力大無窮、樂于助人)。


讓我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之一是皮皮把馬騎到了教室里。因為小時候沒見過馬,我真的很羨慕皮皮可以有自己的馬,并且對著房間想象一匹馬闖進來會占多大的地方。另一個印象很深的情節(jié)是皮皮戲弄想帶她去孤兒院的警察,皮皮說她可以自己照顧自己。那個年紀的我很難想象一個小孩如何“自己照顧自己”,想象了很多故事里沒有的皮皮一個人生活的場景。


我最羨慕的皮皮的特征就是她力大無窮這點!小時候的我非常不擅長運動,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因為不想在體育課上丟臉還經(jīng)常躲在教室里不出去,很多技巧性的運動更是花很多時間也不能很好掌握,所以那時一直很羨慕體育好的人。皮皮力氣大又非常靈活,小時候如果身邊有這樣的朋友我真的會很羨慕?,F(xiàn)在年紀大了,我也很羨慕有活力、“氣血充足”的人。不過我跟皮皮應該是完全不相似的人,除了不擅長運動,我也更喜歡安靜,比如在房間看書。我雖不是大人眼里的乖孩子,但跟活潑調(diào)皮也不沾邊。不過反對學校老師這點我們倒是有共同之處,小學幾次被找家長都是因為我私下帶領同學反對某個老師,如果是皮皮的話,可能直接就騎著馬把學校踏平了吧哈哈哈。


今年是《長襪子皮皮》出版80周年,被問到現(xiàn)在的皮皮會是什么樣,我傾向于故事中的角色永遠不會變老(比如名偵探柯南里的柯南這么多年還是小學生),他們會一直鮮活存在于故事舞臺上。不過如果真的有80多歲的皮皮,我覺得她一定身體非常好,因為她好動又胃口好,說不定是那種平時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和氣普通奶奶,但是會用一些調(diào)皮手段給壞人一些教訓,維護和平與安寧。


如果去參加皮皮的生日派對,我想送給她花色可愛、有動物圖案的長襪子!就跟輸入法聯(lián)想一樣,我現(xiàn)在看到商場里賣的長襪子,還會想到皮皮。我想嘗試一下被皮皮舉起來,還想讓皮皮教我騎馬,應該不會比騎自行車更難吧。

Kiri(《長襪子皮皮》讀者)


圖片

本文圖片均為《長襪子皮皮·典藏版》內(nèi)文圖。圖源: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


皮皮隱約成了支持我

從“聽話”這個魔咒中

逃走的力量之一


被采訪讀《長襪子皮皮》是什么感受,我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我是和皮皮的氣質(zhì)截然相反的人。我第一次讀《長襪子皮皮》大概是2016年或2017年,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是皮皮進學校,跟老師對著干。我當時的心情是震驚、氣憤——“哈?怎么會有以這種小孩為主角的兒童小說?!蹦菚r候的我,是跟長襪子皮皮格格不入的另一種人,所以沒有辦法理解皮皮。一直被教導著要乖、要聽話、要好好學習,從小就做班干部,幫老師記在課堂上違紀的同學名字。而皮皮居然說不需要大人,自己一個人住,尤其是她居然在課堂上反叛老師。這幾個情節(jié)實在是太讓我驚掉下巴了,我覺得皮皮很過分,怎么可以不尊重老師、不好好學習呢。當時想不明白作者寫這樣的小說是出于什么心態(tài)。


可是我現(xiàn)在想起這種心情,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這八九年間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起點在于:意識到自己不快樂。而且我漸漸發(fā)現(xiàn),我不快樂的原因就在于我太聽話,太乖,太信任大人,太想討大人歡心了。想遵守的規(guī)則里不乏違拗人性的東西,正直的人沒法在違拗人性和堅定真理的沖突中保持平衡。


后知后覺世界上除了值得尊重的大人和老師,也存在靠不住的、道德低下的大人和老師;除了值得信賴的道理,也有無需遵循的道理。要有自己思考出來的清晰的判斷,而不是盲目遵從規(guī)則。在決定不要再盲目地討大人歡心而是堅持自己的決定時,《長襪子皮皮》的情節(jié)、皮皮的身影沒有閃過我的腦海,但是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和這個女孩給了我信心。因為讀《長襪子皮皮》,潛意識里多了幾粒種子,那就是“不依靠大人,獨立生活”“尊重自己的感受,反抗權威”的可能性。


2020年冬天,一向懶得在大冷天動彈的我心血來潮去了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參加林格倫傳記電影《關于阿斯特麗德》放映的活動;2023年,我去日本旅游,買下了幾張長襪子皮皮的明信片;上個月在朋友家看到皮皮的玩偶,心里覺得好親切……這都說明,盡管這些年間我沒有重讀《長襪子皮皮》,皮皮在我心中的形象與位置也已經(jīng)悄然變化。這個和我的個性完全不同、曾經(jīng)被我討厭的小姑娘,隱約成為了支撐我從“聽話”這個魔咒中逃走的力量之一,是使我從不快樂變得快樂的救星之一。


因為接受這個采訪,最近重讀了《長襪子皮皮》。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當年沒有注意到或者后來遺忘了皮皮的現(xiàn)實處境:她沒有媽媽也沒有爸爸,不得不獨自住在破舊小房子里。她那一身奇奇怪怪的衣服、翹起的辮子,都是她缺失家庭庇護的證明。但生長在這樣環(huán)境里的皮皮,沒有沉湎在悲傷里,也沒有隨波逐流,而是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神力,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判斷生存,活得很快樂。已經(jīng)長大獨立的我,重讀這本書時感覺熱血沸騰,因為:皮皮是對的,我崇拜皮皮!


我尤其喜歡“兒童之家”那一段。警察覺得一個年幼的小姑娘自己住不行,想把皮皮送進兒童之家。皮皮說:我是個兒童,這是我的家,這兒就是兒童之家。讀到這里,我有很多額外的感慨,寫童書的人、出版童書的人、養(yǎng)育孩子的人,大家都在認真思考“兒童應該是什么樣的”,其實兒童就像皮皮說的:我是兒童,兒童就是我。我們反倒應該思考:在思考“兒童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時,我們是不是把成年人和社會的需求凌駕于兒童這一真實存在之上了。


想到這本書已經(jīng)出版80周年了,更覺得簡直是奇跡,感謝80年前就“不太聽話”的林格倫女士。至于皮皮,我想象不出她成為老太太的樣子,這個天生神力的小姑娘就算到了80多歲,應該也還是長襪子皮皮的模樣?;蛘吒豆柕囊苿映潜ぁ防锏奶K菲一樣,皮膚像老太太,內(nèi)里還是那個小姑娘,不管是什么模樣,衣服一定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套衣服。我覺得皮皮就應該有這種神力。


敏敏(《長襪子皮皮》讀者)


圖片

《長襪子皮皮》內(nèi)文。


我希望能像皮皮那樣,

把自己和身邊的人都照顧得很好,

給別人帶來驚喜與快樂


我出生于1999年,正好是《長襪子皮皮》被引進中國的那一年。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很小,應該是剛剛能獨立閱讀的時候。雖然我已記不清當時的具體感受,但那幅皮皮舉起一匹馬的插畫永遠留在了我心里。收到這個選題時感覺很開心,有了充分的理由與動力重新閱讀這本兒時心愛的讀物。閱讀的時候也在識別哪些是我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


我發(fā)現(xiàn)和我對其他小時候讀的書的記憶一樣,與其說具體的情節(jié),我對“物件”的描述記得尤其深:杜米和阿妮卡得到的鑲嵌著珍珠貝母和綠寶石的禮物,阿妮卡的“次等的漂亮衣服”,皮皮買的“十八公斤糖果”,阿妮卡在霍屯督拾到的“又大又美麗的粉紅色珍珠”。我想,這與嬰幼兒紙板書里大量呈現(xiàn)日常物品的做法其實是一個原理——孩子們總是要從具象的、可觸的部分開始認識世界。即便是如今成長于電子時代的孩子,大概也依然會對那些可以看見、摸到的東西懷有一種天然的依戀吧。回顧我童年的閱讀體驗,我覺得越是細致的物件的描寫,越可以勾起我鮮明的想象,留下更深刻的記憶。


讀到最后一章《長襪子皮皮不愿長大》時,我忽然很感慨。哦,皮皮——不論當年第一次認識你的我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今的我已經(jīng)“長大”了。


我希望能像皮皮那樣,把自己和身邊的人都照顧得很好,給別人帶來驚喜與快樂。作為一個外傾型的人,我這幾年越來越意識到自己需要從他人身上獲得能量,也希望能把這種能量再回饋出去。在這些方面,我覺得自己確實隨著年齡漸長、更有能力支配自己的生活而有所進步。同時,我也想要既能帶領朋友們做有趣的事情,也能學會擁抱孤獨。我也和皮皮一樣,曾經(jīng)有過跨越大洲的獨自旅行?,F(xiàn)在回想起來,即便顯得勇氣充沛,也終究是帶有一些寂寞的,也會更喜歡和朋友、家人一起的旅行。在“接受孤獨”這一點上,我似乎一直做得不夠好。


在書的最后一段,阿妮卡和杜米從窗外望向皮皮的廚房,覺得她“看上去孤零零的”:“‘要是她往這里看一眼,我們就跟她使勁兒招手?!琶渍f??墒瞧てみ€在用做夢一般的眼睛看著前方。她把燈熄了?!?/p>


皮皮那種與自己獨處時的滿足,讓人覺得她不需要回望,不在意她有沒有“被看見”。她生活在完全屬于自己的世界中,不依附也不取悅。這份自由讓人羨慕,但我可能永遠做不到那樣。如果有朋友愿意遠遠地向我招手,我會加倍用力地揮手回應。


另外,我也真的很羨慕皮皮的力氣。女性保持力量的重要性,好像是這幾年才被重新認識的。我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力氣的女人!


前段時間,珍妮·古道爾去世了。像很多人一樣,我也看了許多她的視頻。我想,八九十歲的皮皮,大概就會像她那樣——紅頭發(fā)變成同樣閃光的白發(fā),依然綁著兩根粗辮子,眼神明亮,站在椅子(或馬)上對大家講話——那樣才能讓后排的人也聽見、看見。她仍然會妙語連珠,用幽默帶著一絲諷刺。


皮皮和珍妮·古道爾身上,都有一種“出世又入世”的氣質(zhì)。她們了解世俗世界的規(guī)則,也知道如何運用——皮皮懂金幣和珍珠的價值,懂什么人、什么事配得上她的慷慨;珍妮明白,為了保護黑猩猩,她必須走上公眾舞臺。但她們都不被這些所束縛,能自由來去。因為對她們來說,真正的富足來自物質(zhì)之外。她們身上都散發(fā)著對生命與生活的熱忱。正如皮皮說的:“只要心是熱的,心臟在跳動的人就不會覺得冷?!?/p>


這次我十幾年后重讀皮皮,因為人在國外,所以用了微信閱讀。感慨的有兩點,一是微信閱讀收錄的版本還是我當年讀的紙質(zhì)書版本,是記憶中的藍黃撞色封面,上面印著扎著兩個大辮子的紅頭發(fā)小女孩的插畫——我還記得那本書是硬殼的呢!另一點是,因為微信讀書可以看到別的讀者的劃線和評論,所以另有一番樂趣。有兩次,我看到評論里把《長襪子皮皮》和我最珍愛的成長小說《布魯克林有棵樹》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表達。啊,我真的很開心,仿佛是一次線上的小小書友會(雖然書友并不互相認識)。從小學到成人,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讀《布魯克林有棵樹》,都會從中找到共鳴和參照,也因此獲得一些力量。所以,我會很想鄭重地把《布魯克林有棵樹》送給她!


雖然皮皮的識字能力堪憂,但是如果我說這本書是關于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布魯克林,一個叫弗蘭西的小女孩的故事,她應該也會感興趣吧?我覺得皮皮不會拒絕一個真心的禮物。


子葭(《長襪子皮皮》讀者)


皮皮“與眾不同”,因為她跳出了

成年人給孩子們設定的條條框框

我童年生活在農(nóng)村,當時能接觸到的童書非常有限,并沒有聽說過《長襪子皮皮》。直到工作后,我才真正了解到林格倫和她的代表作《長襪子皮皮》。在正式閱讀之前,我已經(jīng)對這本書有了一定了解:我知道主人公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叛逆”女孩,也了解到作品在問世之初曾引發(fā)不少爭議。為什么一個看似充滿“行為問題”的孩子,能贏得全世界兒童的喜愛?她身上究竟有哪些獨特的魅力?帶著這些思考,我才開始讀《長襪子皮皮》。


然而當我用一個下午沉浸在這個故事中時,從讀到皮皮的爸爸是黑人國王、媽媽是天使的那一刻起,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然卸下了成年人的審視目光,完全以一個孩子的視角,跟隨著這個與眾不同的小姑娘一起交朋友、去冒險、逛市集、“扶危濟困”、助人為樂,仿佛重新度過了一次童年。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皮皮哪里是什么問題兒童?她分明是個聰明善良、勇敢真誠的女孩。她的“與眾不同”,僅僅是因為她的行為跳出了成年人給孩子們設定的條條框框。


讀完故事,我不禁想:如果童年時就讀過皮皮,或許我會更自在地在田野里打滾,更坦然地在雨后和弟弟去水渠抓泥鰍,更早學會騎自行車……這并非說我的童年不快樂,但若有皮皮的陪伴,那些小心翼翼的快樂應該會變得更加暢快淋漓、更加刻骨銘心。如果說第一次閱讀最深的感受,那或許是遺憾——遺憾未能在童年就遇見這個精彩的朋友。


皮皮的每個故事都令人難忘,但《皮皮接待小偷拜訪》的故事尤其打動我。深夜兩個小偷潛入維拉·維洛古拉時,皮皮非但沒有害怕,反而邀請他們一起跳舞。作為擁有上帝視角的讀者,我明白皮皮的舞蹈游戲?qū)崉t是對小偷的巧妙懲戒。但故事的結(jié)尾,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皮皮送走小偷時,給了兩個小偷每人一枚金幣,并說道:“這是你們體面的收入。”這個情節(jié),堪稱寓教于樂的典范。真正的教育從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讓孩子在沉浸式的故事體驗中感同身受,進而領悟其中的真諦。這也正是林格倫作為兒童文學大師的獨到與高明之處。


于我個人而言,皮皮身上那種忠于自我、勇于質(zhì)疑權威的特質(zhì),恰恰是我成長過程中比較缺失的。我的童年更像皮皮的好朋友阿妮卡:循規(guī)蹈矩,認真學習,從不打鬧,嚴格遵循老師和父母的指令。這樣的“乖巧”確實讓我收獲了無數(shù)來自成年人的贊許,但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依賴外部認可的價值取向——總需要通過別人的肯定來確認自己的價值。這種性格底色,即便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我的某些選擇。


而皮皮則展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生命姿態(tài)。無論是拒絕入住兒童之家而與警察巧妙周旋,還是搬起木板營救被困火海的兄妹,她始終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做出最忠于自我,也往往最為正確的選擇。對成年讀者而言,她的故事更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處境——當我們面臨抉擇時,是否能夠像皮皮那樣,更多地堅守自己的立場?


這種體會在我成為《長襪子皮皮》的責任編輯后變得更加深刻。記得有一次,我們收到一位讀者的投訴,他認為皮皮作為孤兒獨自生活的設定——尤其是皮皮自己還覺得“這樣很不錯”——可能對兒童產(chǎn)生不良影響,擔心孩子們會向往這種“無父無母、無法無天”的生活。


我十分感謝這位讀者的監(jiān)督與社會責任感,也馬上反思自己是否在編輯時有所疏忽,也翻閱了大量資料。在瑪卡列達·斯特羅姆斯泰特所寫的《林格倫傳》中,我讀到——羅素曾說“童年最主要的本能特征是,希望盡快長大成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希望擁有權力意志”。我想長襪子皮皮正是孩子這種本能追求的具象化呈現(xiàn)。這是對孩子本真心理的貼合與尊重,而最好的教育恰恰建立在尊重之上,用充足的愛滋養(yǎng)孩子,而不是強勢地規(guī)訓與打壓,他們自然能在父母的言行中學會明辨是非。允許孩子閱讀皮皮的故事,本身就是教育的開始,孩子可以清楚地意識到皮皮只是故事中的特殊角色,并非普通兒童的榜樣。后續(xù)我向這位讀者推薦了《林格倫傳》,經(jīng)過溝通他也充分理解了這部作品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如今想來,這次妥善處理的讀者投訴,或許也是皮皮對我的一種影響。


在我心中,80多歲的長襪子皮皮永遠不會變成傳統(tǒng)意義上的老太太,她會始終保持著小女孩的鮮活模樣。她滿臉雀斑,頂著胡蘿卜色的硬邦邦辮子,會一直穿著一黑一棕兩只不對稱的長襪子,以孩子們最熟悉的小女孩形象,永遠留在書頁間。


如果以《長襪子皮皮》責任編輯的身份參加她的生日派對,我最想送上的禮物,是我們出版社出版的各種版本的《長襪子皮皮》。我想借這些書告訴她,在中國,有無數(shù)小朋友深深喜愛著她,更被她的故事與精神所影響。但要是切換到普通讀者的身份,我會選些中國特色美食作為禮物,比如餃子、烤鴨和火鍋。記得皮皮曾給過路姑娘講過上海孩子吃燕窩的故事,讀這段時我就想,一定要把這些地道中國美味推薦給她,讓她感受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


至于想和她一起玩的事,那可太多了!我想跟著她學做餅干、一起出門撿“寶貝”,和她跳歡快的逍蒂絮舞,還想跟她來一場噴水比賽,把書里她做過的那些有趣的事都親身體驗一遍,那肯定特別快樂。

安今金(《長襪子皮皮》編輯)


圖片

B04-05報紙版面。你還記得最初讀《長襪子皮皮》的感受嗎?歡迎評論區(qū)與書評君分享。


采寫/王銘博

編輯/宮照華 申璐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