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近期日本各地頻繁發(fā)生熊襲人事件。據日本環(huán)境省消息,從今年4月以來,截至10月30日,因為“熊害”死亡人數已經達到12人,創(chuàng)歷史新高,甚至日本多地學校因熊出沒被迫停課。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熊出沒!”

日本遭熊襲擊死亡人數創(chuàng)新高

 

據新華社報道,近期日本各地頻繁發(fā)生熊襲人事件,2025財年迄今死亡人數已經創(chuàng)歷史新高。10月30日,日本政府首次就“熊害”問題召開閣僚會議,討論應對措施。

 

近期,日本宮城縣、巖手縣、秋田縣等地接連發(fā)生熊襲擊致人死亡事件。最新的兩起致死事件發(fā)生在27日,地點分別位于巖手縣和秋田縣。據日本環(huán)境省消息,截至10月30日,始于今年4月的2025財年已有12人遭熊襲擊喪生,比先前死亡人數最多的2023財年全年增加了一倍。

 

此外據各方統計,截至10月26日,10月日本全國已有78人因野熊襲擊受傷,其中秋田縣多達35人,為全國最多。

 

據新華社報道,10月7日,一頭熊闖進群馬縣一家超市,致使兩名顧客受傷。

 

10月16日,日本東北部巖手縣又發(fā)生了疑似熊襲人事件,一名60歲男子失蹤。事發(fā)地為一家日式旅館的露天浴場,該男子當時正在打掃衛(wèi)生,現場發(fā)現了血跡和動物毛發(fā)。

 

10月24日,日本東北部秋田縣一座村莊4人遇襲,其中一人不幸死亡。

 

甚至連幼兒園、大學校園、商業(yè)區(qū)、京都嵐山竹林小徑等景區(qū),都出現了目擊野熊的情報。


日本一高校闖入一頭黑熊:掛棒球場網架做“引體向上”。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10月30日上午在記者會上表示,“熊害”已對學校教學和旅游業(yè)造成影響。他指出,需要采取全面且靈活的應對措施。


“熊害”背后是何原因?

 

為何今年熊害如此泛濫?在日本,熊通常在秋季出沒于人類居住區(qū)。媒體分析認為,近年來,由于人口減少且居住分散,加上棄耕土地增加,森林與人類居住區(qū)之間界線逐漸模糊,同時野外樹生堅果產量減少,使得熊更頻繁地出沒于人類居住區(qū)覓食。

 

為應對熊等野生動物襲擊人類事件增多的情況,日本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與狩獵管理相關法律,自9月1日起放寬了獵殺野生動物的規(guī)定。地方政府在采取人員疏散或限制通行等安全措施后,可允許獵人射殺熊類。此前,除非有人生命受到威脅并有警方下令,否則禁止在人口密集區(qū)使用獵槍。


警惕“熊出沒”

中國駐札幌總領館發(fā)布安全提示

 

10月29日,中國駐札幌總領館發(fā)布安全提示,提醒領區(qū)公民警惕“熊出沒”,加強安全防范。

 

一、遠離“熊出沒注意”警示牌標識區(qū)域,避免野外登山、徒步活動,盡量遠離鄰近林區(qū)、山地等的人員活動稀少地區(qū)。

 

二、清晨、傍晚及夜間是野熊活動較為活躍的時期,請勿出行前往偏僻地區(qū)。如必須出行,建議盡量結伴而行或乘坐車輛,步行請隨身攜帶防熊噴霧。

 

三、如發(fā)現野熊的腳印,糞便或食物殘渣等活動痕跡,請迅速折返,不要逗留。突遇熊類,請冷靜處理,切勿大喊大叫或盲目逃竄,可緩慢后退,勿因過激行為招致熊的襲擊和傷害。


圖片來自中國駐札幌總領館官網


在野外遇到熊如何脫險?首先,遇到熊,切忌裝死或奔跑

 

1. 不要大喊大叫或驚慌逃竄,熊可能會出于本能或受驚襲擊人類。

 

2. 不要用石子、木棍攻擊熊,容易將其激怒,進而導致熊的襲擊行為。

 

3. 不要裝死,野外遇到熊,裝死并不是可取的做法,若遇到饑腸轆轆、正在捕食的熊,躺在地上裝死可能更容易致命。

 

4. 若離得比較遠(50米以上),安靜后退,緩慢撤離,不要拍照逗留。若熊在覓食,繞開其活動路徑。

 

若近距離發(fā)現熊(10米左右),舉起衣服、背包等物品顯得自身高大,大聲說話。

 

若熊發(fā)動攻擊,保護好自己的頭頸部。若有防熊噴霧對準熊臉下方噴射,沒有的情況下,用刀、石塊、登山杖攻擊其口鼻。

 

對普通人來說,爬山、放牧時應盡量避免與猛獸正面接觸,預防遠勝于應對。

 

整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駐札幌總領館官網、國家應急廣播微信公眾號等

 

編輯 馬浩歌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