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肖隆平)3月4日,全國政協(xié)十四屆二次會議正式開幕。全國政協(xié)委員、湖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就“關于一體化推進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大會提交了提案。


潘碧靈委員介紹,近年來,我國確診心理疾病學生數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和“低齡化”態(tài)勢。《2023年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數據顯示,18歲以下抑郁癥發(fā)病群體占比三成多。青少年心理健康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全社會共識。


隨著《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的深入實施,大中小學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心理健康服務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強化的短板”。潘碧靈委員說。


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脫節(jié)


潘碧靈委員認為,這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第一,管理體制不暢。對于中小學來說,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短時間難以呈現(xiàn)“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唯分數”論的教育環(huán)境下,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不足。對于高校來說,由于學生心理問題的低齡化以及學生焦慮、強迫、依賴等因素,高校教師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仍然在解決心理問題的“堵”,較少能夠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疏”,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有時恰恰缺失于中小學階段。制度層面的不連貫與不完整,使得大學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脫節(jié),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處于隔離狀態(tài),未能滿足青少年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需求。


第二,課程體系重復。由于缺少規(guī)范、標準的操作規(guī)程和統(tǒng)編教材,心理實踐工作困難重重。當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仍圍繞學習狀態(tài)、人際關系、情緒調整等展開。這些問題本應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階段被解決,因中小學階段尚未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所以大學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需補缺。


第三,師資力量不足。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尤其是中小學,很多學校由兼職教師開展工作。由于兼職教師大多沒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和專業(yè)心理咨詢技能,無法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心理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疏解。


第四,心理檔案缺失。調研發(fā)現(xiàn),許多中小學仍未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部分學校雖建立了心理檔案,但因檔案建設的標準不統(tǒng)一,心理檔案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難以實現(xiàn)心理疏導或心理干預的及時性、延續(xù)性。


潘碧靈委員認為,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建設。一體化推進大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促進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貫通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為此,潘碧靈委員建議。首先,需以體制建設為基礎,實現(xiàn)教育貫通。一體化推進大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衛(wèi)健等行政部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家長等共同參與,形成集中統(tǒng)一領導,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目標、方案、評價等內容達成決策一體化,建立科學、統(tǒng)一、有序的體制機制,從而打通、融合、推進各學段間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需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推動教材聯(lián)通。各級教育部門及學校要充分認識整體規(guī)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性,通過多渠道調研、分析、論證、試行等形式來確定各學習階段的重要內容,建設體系健全、目標明確、內容清晰,操作規(guī)范的標準、統(tǒng)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體系。


再次,以隊伍建設為保障,促進師資融通。各級教育部門及學校要把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建設作為共同職責,促進各學段師資融通。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深入了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研究提升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有效方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應了解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通過學習先進的教育觀念和心理技術,精準把握學生心理動態(tài),掌握心理咨詢的高效技術,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雙方互相交流、相互合作,互為支撐共同推動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最后,需以檔案建設為基本,確保信息暢通。心理檔案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有利于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銜接和持續(xù)開展,對各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體系建設、活動體系建設、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心理檔案建設要注意把握科學性、客觀性、系統(tǒng)性、發(fā)展性、教育性、保密性原則,保證不同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性和聯(lián)動性。


編輯 柯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