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今年秋季學期起,北京全市中小學生開始上人工智能通識課。什么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什么是人工智能?為什么會有智能?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虔來到北京市中關村一小順義校區(qū),為小學生們帶來一場題為《以科學之名,遐想人工智能》的報告,解讀如何以科學視角,展望人工智能發(fā)展,領悟其背后的科學家精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虔給學生們分享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和場景。 王瀟 攝

“大家看這張圖片,這是將近100年前的一部電影中的機器人?!敝v座伊始,陳虔用不同年代電影中的四張機器人圖片分享了電影和小說中的AI和機器人形象,又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智能機器人為例,向學生們展示了人工智能從想象中走到生活中的歷程。陳虔表示,人工智能的概念從1940年左右開始出現(xiàn),其間經歷了三次發(fā)展浪潮,起起伏伏的研究曲線勾勒出一代代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精神,“這些都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包括著名的愛因斯坦、圖靈等等?!?/p>


為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術,陳虔列舉了很多在人工智能領域發(fā)生的大事件,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打敗人類圍棋高手、ChatGPT引發(fā)關注。此后,陳虔從“AI是如何做到跟人一樣的”“AI有哪些應用”講到“AI的未來是不是我們的未來”,層層遞進,帶領學生們一起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


“人工智能最開始也不聰明,有時候也會很笨,但是它在不斷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糾錯?!贬槍W生們好奇的“AI是如何聽說讀寫和思考”的問題,陳虔解釋,就像人有五官和各種感覺一樣,AI的聽說依賴于計算機語音技術、讀看依賴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理解依賴于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通用人工智能則可以像人類一樣學習和推理,有可能解決復雜的問題并獨立作出決策。


與此同時,陳虔也告訴學生們,人工智能是人類造出來的一個非常有利的工具,未來可能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其中也有當下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比如AI到底會不會產生意識?AI會不會產生情感?AI會不會有倫理問題?


陳虔向在場學生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和場景。他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和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其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是讓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看、聽、說、行動,并且還能學習和思考的技術。目前,在教育、自動駕駛、醫(yī)療健康、個人助理、電商零售等多個領域都有應用。


從能夠隨時隨地享受音樂的智能音箱,到可以根據(jù)用戶習慣智能調節(jié)的各種家電,陳虔表示,AI已經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他舉例說,自己讀書時還要用黑板,現(xiàn)在則被智慧大屏等高端設備取代了,這種變化正是因為每一代人都在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努力。


面對AI已來的現(xiàn)狀,陳虔表示,希望學生們不要受到當下所了解知識的束縛,而是要大膽遐想、認真思考,“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小的地方入手,比如從生活的堵點和痛點開始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AI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方向?!?/p>


講座尾聲,陳虔表示,AI是幫助人類認識科學的,科學家的研究理念是研究成果要為人類造福,AI也應該秉承這樣的基本精神,要學習科學家胸懷祖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目前,AI研究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希望學生們要好好學習AI知識,未來學會使用AI為社會做貢獻。


作為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本次活動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黨校)聯(lián)合北京市順義區(qū)科學技術協(xié)會共同開展,活動得到中關村一小順義校區(qū)的大力支持。未來,市科協(xié)黨校將持續(xù)深化科學家精神宣傳教育,通過系列課程、互動宣講、實踐教學等形式,引導廣大青少年走近科學家、理解科學事業(yè),讓“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精神內核融入心靈、化為行動,為培育具備科學素養(yǎng)與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