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趟由杭州飛往韓國仁川的國航航班上,行李架內突然起火,航班最終備降上海浦東機場。平安落地后,當班乘客將拍攝的現(xiàn)場視頻發(fā)布至網(wǎng)絡平臺,引發(fā)關注。

公開信息顯示,涉事的CA139航班,執(zhí)飛機型為空客321單通道窄體機,于18日9時47分從杭州蕭山機場起飛,11時05分備降上海浦東機場。

18日中午,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發(fā)布通報稱,10月18日,由杭州飛往仁川的CA139航班,一名旅客存放在行李架上手提行李內的鋰電池自燃,機組按程序立即處置,未出現(xiàn)人員受傷。為確保飛行安全,飛機已備降上海浦東機場。國航已調配飛機繼續(xù)執(zhí)行該航班任務。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fā)現(xiàn),全球范圍內,今年已發(fā)生多起由旅客攜帶的鋰電池起火導致的飛機備降、返航事件。不少人關心,若飛行途中鋰電池著火,乘務組將如何處理?又有哪些安全事項是旅客在乘機過程中需要配合遵守的?

10月19日,新京報記者從國內多家航空公司的多名空中乘務員處了解到,近年來,“鋰電池風險防控”是航司安全培訓的重中之重,初始新雇員培訓、危險品復訓、航前協(xié)作都會涉及,并會定期考核。

“鋰電池風險管控是乘務長航前協(xié)作必講的,也經(jīng)常對組員提問。若航班上出現(xiàn)鋰電池冒煙、起火等特情,會遵照公司下發(fā)的SOP(標準程序)來操作執(zhí)行。”國內某大型航司的一名資深乘務長告訴新京報記者。

鋰電池起火時不可隨意移動,滅火后仍有復燃風險

新京報此前報道,18日下午,搭乘涉事航班的舒先生回憶,“我坐在飛機靠尾部的位置,航班應該已經(jīng)飛了差不多一半路程了,當時乘務員正在空中發(fā)小食品和面包,我突然聽見‘砰’的一聲,就看到中部靠前的行李架火冒出來了。”


“當時,整個客艙都是煙,乘務員們反應很快,拿水、滅火器去撲滅,其間也有乘客接力幫忙。后來火被滅了,但那一排的行李架都被熏黑了。”舒先生告訴記者,隨后航班宣布將備降,“大概11點多的樣子,我們落地上海浦東,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緊接著,我們都下飛機等待國航安排其他飛機繼續(xù)行程。”

10月19日,一名消防專家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鋰電池具有特殊危險性,升溫速度快、爆炸風險高、釋放的氣體具有毒性。常規(guī)的化學滅火器難以徹底撲滅燃燒的鋰電池,僅可撲滅鋰電池的外部火焰。大量冷水可以消除明火,并使鋰電池冷卻,但內部可能還在進行化學反應,后續(xù)仍有復燃或爆炸的風險。“明火即便撲滅后,也要繼續(xù)觀察?!?/p>

國內某大型航司的一名空中乘務員告訴新京報記者,一些機型配備化學滅火瓶和水滅火瓶,一些機型僅配備化學滅火瓶,鋰電池的火情需要大量的水去撲滅。“如果確定是鋰電池失火,先上水或其他不可燃液體,不是非得要取滅火瓶來,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劇烈搖晃后產(chǎn)生二氧化碳,也有助于澆滅鋰電池,降溫?!彼岬?,鋰電池在燃燒時不可移動,“等裝置冷卻了,不再繼續(xù)冒煙、冒火了,可以放進裝滿冰水的冰桶里冷卻。”

國內某大型航司的一名資深乘務長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了鋰電池的滅火處置程序,若發(fā)現(xiàn)鋰電池火情,要立即組成三人滅火小組,分別滅火、支持、報告。先是傳遞信息:優(yōu)先向機長報告特情發(fā)生位置、初判原因及情況是否可控、客艙內的秩序狀況等;實施滅火:使用滅火瓶、水、不可燃液體滅火,按需使用PBE(防護式呼吸裝置)、防火手套、防護箱、阻燃袋等防護設備;切斷電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斷開設備電源,關閉座椅電源,消除隱患;提供支持:提供補充的滅火用品、防護裝備,移走該區(qū)域內的易燃、易爆物品;指導旅客:必要時,轉移疏散旅客,發(fā)布安全提示,指導防護方法,提供防護用品;保護駕駛艙,防止煙霧蔓延到駕駛艙;客艙廣播:安撫旅客情緒。

與此同時,滅火處置有“三禁止”,即禁止使用滅火毯等類似用品覆蓋或包裹設備滅火,禁止移動或從行李中取出正在起火或冒煙的設備,禁止從設備取出正在起火、冒煙、發(fā)熱的電池。

智能行李箱等新型鋰電池設備引起航司重視

鋰電池嚴禁托運是民航局的強制性規(guī)定 。

乘機旅客的鋰電池必須隨身攜帶,且需符合額定能量限制。如隨身攜帶,額定能量不能超過100Wh;如超過100Wh但不超過160Wh,經(jīng)航空公司批準后方可攜帶,但不得超過兩個;如大于160Wh,嚴禁帶上飛機。

“在貨艙更容易受到擠壓或碰撞,更易導致起火或爆炸,同時貨艙起火的話,無法做到第一時間介入處置?!鄙鲜龀藙臻L提到,客艙內“迎客登機”廣播時,就會提醒旅客機上禁止使用充電寶為電子設備充電,禁止為充電寶充電,且不能將充電寶存放在行李架內。

“因為放在行李架上可能也會讓充電寶受到擠壓。如果發(fā)生自燃可能不會第一時間被發(fā)現(xiàn),我們建議旅客將充電寶放置于座椅前方口袋中或隨身攜帶的手提包內?!彼忉?。

除常見的充電寶、相機電池、筆記本電腦等鋰電池設備外,一些新型的鋰電池設備也會讓乘務員高度警惕,“公司要求我們學會及時識別出來,比如小型制冷杯、智能加熱棉服、智能行李箱、電動輪椅備用電池,如果旅客攜帶了智能行李箱,必須準確記錄存放的位置并將信息通報全體組員知悉。在巡艙的過程中,如果有旅客使用充電寶要及時制止。”上述乘務長提到,公司對機組的自我管理更加嚴格,“我們是嚴禁攜帶充電寶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p>

多名在飛空乘告訴新京報記者,盡管航司在鋰電池風險防控方面下了大功夫,但仍經(jīng)常碰見一些旅客在飛行途中使用充電寶或為充電寶充電,“在我們看來,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充電過程中的鋰電池更加不穩(wěn)定,像一枚移動的炸彈。”一名乘務員表示,帶有3C標識的充電寶才可帶上飛機,老化、鼓包變形的充電寶千萬不要帶上飛機?!跋M@次的事件能引起更多旅客對鋰電池安全防控的重視?!?/p>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編輯 劉倩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