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2025年前三季度,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2100余件4400余人。檢察辦案發(fā)現,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呈現一些新特點、新趨勢值得關注。


根據“市場需求”瞄準特定對象,為下游犯罪提供定制化服務


最高檢指出,一些不法分子緊密追蹤“黑灰產市場”對公民個人信息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獵取、梳理、分析公民個人信息,甚至形成專門數據服務商,為下游犯罪提供定制化“原料”支持。


在檢察機關辦理的韓某某等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中,韓某某等人非法經營尋車業(yè)務,業(yè)務遍布全國多地,通過入侵各大停車平臺軟件系統(tǒng),非法獲取車輛進出停車場的位置信息數據,在未經車主同意的情況下,在車輛隱蔽處安裝GPS定位器,獲取并向“客戶”提供他人行車軌跡信息。


犯罪技術迭代更新,犯罪手段更趨智能隱蔽


最高檢指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爬蟲、木馬病毒、滲透工具等“黑客”技術入侵存有公民個人信息的各類系統(tǒng),批量獲取后出售,以非法獲利。部分個人信息售出后被用于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在檢察機關辦理的王某等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王某等人成立公司,伙同在緬甸的周某某,通過應聘潛入多家公司,植入木馬病毒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竊取被害公司存儲的網購信息等公民個人信息。其中部分個人信息出售給境外電詐集團,關聯多起電詐案件。


網絡“開盒”助推網暴升級,侵害公民合法權益


最高檢介紹,網絡“開盒”行為目的多樣,“開盒”行為人通過“社工庫”(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收集公民個人信息而搭建的數據庫)等非法獲取他人隱私信息,并散布引導網民對其攻擊騷擾,對社會、個人及網絡生態(tài)均造成嚴重危害。有的網暴不斷升級,侵害被害人現實生活。


在檢察機關辦理的趙某等人非法利用信息網絡案中,趙某因被害人與其所喜愛的主播不和,伙同他人以查詢“社工庫”、利用系統(tǒng)漏洞攻擊網站等手段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在擔任管理員的聊天群組內肆意發(fā)布被害人隱私信息,編輯發(fā)布謾罵侮辱、造謠誹謗等違法犯罪信息,利用互聯網實施網絡暴力。不知情的網民通過社交媒體賬戶辱罵被害人,有的則通過線下跟蹤騷擾,嚴重影響被害人正常生活。


最高檢表示,下一步,檢察機關將不斷強化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打擊力度,維護公民信息權益;嚴查公民個人信息數據泄露源頭,加強行刑雙向銜接,全鏈條打擊黑灰產業(yè)鏈。同時,檢察機關提醒: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不得從事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廣大公眾也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如發(fā)現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


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