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體支持的游戲式學習單詞消消樂,可以與學生對話的心理機器人,為學生答疑解惑的AI智云答……在北京中小學校里,AI+教育有多種多樣的打開方式,也為老師、學生的校園生活帶來諸多改變。10月24日,“智賦創(chuàng)新·無限可能——北京市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舉行,全方位呈現(xiàn)了北京中小學校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領域的諸多探索,首都教育智能化正在邁入新的高質量發(fā)展階段。


學科專屬AI智能體來了


交流活動中,多所學校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最新成果。記者注意到,不少學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已經進入智能體開發(fā)應用階段,有的學科老師還開始自主創(chuàng)建服務于教學的“學科智能體”。


希望AI能批改作業(yè)、希望老師教我們怎么合理使用AI而不是過度依賴、希望AI能根據我的弱點出題并根據我的學習狀況生成學習計劃、希望AI能生成趣味學習資料……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的一份調研顯示了學生們對AI助力學習的真實期待。


記者了解到,基于學生答疑痛點,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開發(fā)了AI智云達,將全校最優(yōu)秀的教師智慧,沉淀為一個可隨時調用的“超級大腦”,從而實現(xiàn)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規(guī)?;?、個性化供給。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校長助理、課程處主任石巖解釋,各個學科組教師共建了核心素養(yǎng)標簽庫、學科答疑范式庫、知識庫、示例庫,共同訓練出來了AI智云答,讓其擁有了“學科靈魂”,重塑AI助答邏輯,也讓其實現(xiàn)了從“給答案”到“思維進階”的根本轉變,“現(xiàn)在非常好地服務于我們學生的實際答疑工作,全校高中部每天智云答的學生提問和回復量超過1萬條,給老師減負30%左右。”


體育課上,它能幫助老師進行學生立定跳遠動作分析;英語課上,可以用單詞消消樂游戲幫助學生記單詞;校園里,還可以幫助安保人員迅速識別危險信息……在廣渠門中學,基于DeepSeek等技術的AI教育新生態(tài)正在形成。


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蔡雷表示,該校以智能體工作室為依托,開啟了人工智能學生智體、教師智體和學校智體建設?!坝绕涫窃谡n堂教學里,過去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通過生成性人工智能和學科智能體,可以生成比較形象直觀的教學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辈汤着e例,“量子隧穿實驗”如果用語言來表述,學生是很難理解的,但是老師通過智能體做一個量子隧穿實驗的模型動畫,學生看了之后就特別能夠形象直觀地理解這個內容。


當天“人大附中人工智能周”系列活動也正式開啟,設置了前沿科技展、量化文化節(jié)、AI開放麥、AI前沿講座等互動環(huán)節(jié),充分展現(xiàn)了人工智能在科技育人、校園文化塑造及社團活動中的多樣化應用。


北京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的“紅寶書”再升級


當天,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現(xiàn)場對最新發(fā)布的《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2025年)》及配套《實施導引》進行深入解讀。


2024年10月,《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2024年)》正式公布,這也是全國首份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而今,這份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的“紅寶書”迎來升級。


記者了解到,該指南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北極星—地平線—新航道—紅綠燈”四維框架,構建了“總指南統(tǒng)領 + 分學段導引支撐”的“1+4”立體化動態(tài)指南體系,即1個總指南明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技術發(fā)展與應用概述、基本原則、應用場景、規(guī)范要求”,統(tǒng)籌技術應用與治理規(guī)范,為各類教育協(xié)同發(fā)展提供總綱領;4個實施導引,涵蓋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突出各級各類教育特色。同時,提出了“以智助教、學、評、育、研、管、建”七大領域的67個典型場景、100個優(yōu)秀案例,形成“全學段、全鏈條、全維度”的 AI 賦能體系,為各級各類教育場景的人工智能應用提供實踐指引。


新指南聚焦專業(yè)、課程、教材、教師、基地、資源、平臺等重點要素建設,首次提出“以智助建”,豐富了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應用場景?!吨改稀肺谋疽呀浽诒本┙逃茖W研究院官網公布。


作為全國首個全學段AI教育應用系統(tǒng)方案,《指南》為首都智能化教育發(fā)展繪制了發(fā)展路線圖、提供了應用工具箱,并劃定了安全紅線,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科學、安全、可持續(xù)落地。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技術應用的普及,更是價值引領與教育生態(tài)的系統(tǒng)重構。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將持續(xù)推進《指南》落地,通過政策引領、案例示范、技術支持與平臺推廣,讓更多成熟的AI教育應用成果走進課堂、服務師生,構建安全、科學、可復制的教育智能化新生態(tài),為全國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提供可借鑒的“北京樣本”。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