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物為伴:蔡崇達《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新書分享會”舉辦。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文藝報》總編輯劉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張莉,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員叢治辰與作家蔡崇達做客北京SKP RDV書店,一同圍繞這部兒童文學長篇小說展開分享。
“萬物為伴:蔡崇達《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新書分享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講述的是男孩黑狗達的外婆離世后,阿太(外婆的母親)送給他一群小鴨子,用以補償外婆的愛。此后,老母雞阿花、大黃貓黑咪、兔子佐羅以及鴿子米點和雪花,都在主人公的兒童、少年、青年等不同時期,陪伴過他和家人,為他們帶來人生的慰藉和溫暖。作品以兒童的視角體察世界,在陪伴、告別、成長等命題的基礎上,更為深入地探討人如何與萬物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故事中,黑狗達居住的東石鎮(zhèn),“……房子大都是由石條壘起來的,石條的縫隙中間,插上些石塊,補上點用生蠔的殼磨成的石灰,便是一個個家了。這樣的房子,當然很結實,可是過了些年頭,石灰就會脫落,石條與石條之間的小石塊就會掉下來。整座房子因此到處都是孔。每次刮風,每家的房子都像個大風琴——風吹過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孔,發(fā)出不同聲調的聲音?!闭虼耍瑫械闹魅斯矊⑵浞Q為是“風琴一般的石頭房子”。在這樣的房子里,“風吹過,可以聽風吹出的各種音樂,還覺得特別清爽。只是這樣到處是孔的房子,太容易是老鼠的樂園,它們可以從各種孔里穿進穿出,飛檐走壁?!?/p>
《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蔡崇達 著,果麥文化丨作家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活動現場,蔡崇達講述了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心路歷程。他認為,每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都應該為孩子寫一本書,兒童文學是重要的文學形式,能夠在孩子奠定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刻,起到重要作用。焦慮于父輩經驗的速朽,蔡崇達希望通過這樣一部作品傳遞給下一代生命經驗,教會女兒如何與世界交朋友,“書中人與萬物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邱華棟回顧了蔡崇達的《皮囊》《命運》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程,《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喚起了他對于自己曾經養(yǎng)過的小動物的記憶。邱華棟談到,很多作家都給孩子寫過書,比如左拉的《給妮儂的故事》、薩爾曼·拉什迪的《哈龍和故事?!?、雨果寫給女兒的詩集等。他認為,這是一本獻給我們成長過程的“人生共同體”之書,這也是蔡崇達的創(chuàng)作中綻放的一朵新花,“現代都市的孩子很難像黑狗達一樣接觸到真正的小動物,如何觸摸和感受它們,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在劉颋看來,《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有尖銳與銳利所在,但對尖銳與銳利的包裹是作家對于生命的敬意、對于世界的溫暖,“這種敬意和溫暖或許是今天的兒童文學需要學習之處。這是一本治愈的書,在今天更有療愈效果。作品中的小動物,并不是童話了的小動物,而是人間煙火氣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的小動物形象。”
而在張莉看來,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接受生命的離去,同時接受生命的饋贈,“這種生命教育在目前的同類作品中比較稀缺。父母蒙住孩子的眼睛,避免他們看到悲傷,雖然是一種保護,但更應尊重孩子的智商,以及他們的理解力。這部作品用真實的聲音和敘述,提供了一種世界觀——萬物為伴,萬物平等、萬物有靈,萬物與我們交朋友,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的確是一本治愈之書?!?/p>
記者/何安安
編輯/張進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