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首都博物館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特別展覽“黃金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古代金器展”在首都博物館(本館)B廳展出。超170件(套)展品全部為首次在中國內地亮相,部分為全球范圍內首次展出。

 

展覽以“黃金如縷,互鑒為橋”為主題,全面展示了中國黃金工藝三千多年的輝煌成就,通過系統(tǒng)梳理黃金在歐亞草原、中原地區(qū)、青藏高原等地的生產、使用與傳播的歷史,揭示金器作為文明交流與融合的重要見證。展覽將持續(xù)至2026年3月1日,對公眾免費開放。


10月22日,首都博物館,觀眾在參觀展覽。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騎射武士形飾牌體現吐蕃藝術傳統(tǒng)

 

此次展品類型涵蓋首飾、腰帶飾件、車馬飾、禮儀用具等,造型各異、工藝精湛,涵蓋了從公元前15世紀直到明朝3000多年的時間跨度。第一部分“興起:草原與早期中國”展現了黃金從歐亞草原傳入中國的歷程,以及商周至漢代貴族如何逐漸接受黃金飾品,形成中原與草原之間頻繁互動的物質紐帶。

 

第二部分“碰撞:唐與吐蕃”呈現唐代開放包容的格局下,黃金工藝與吐蕃等西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展品既有皇家氣度,也折射出絲綢之路上的多元文化匯聚;第三部分“融合:遼宋至明”則通過遼、宋、元、明時期的精美金器,展現草原文化與中原傳統(tǒng)的逐步融合。


吐蕃時期嵌寶石覆面。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大家能在展覽第一部分看到十分有質感的動物造型飾牌,也能看到珠光寶氣的冠飾,還有金光碧玉的馬鞍式燈籠。從第一單元興起,到第二單元碰撞,再到第三單元融合,能夠看到兇猛的動物形象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帶有吉祥寓意的龍鳳呈祥、雙龍戲珠等形象,彰顯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的格局?!笔锥疾┪镳^策展人趙婧介紹說。

 

“大家可能會發(fā)現,很多金器和草原文化、草原部落、草原貴族息息相關,這是因為中原漢人更尚玉器,而黃金最初是草原民族的一種裝飾,特別是一些馬具,能體現‘馬背上的民族’特色?!壁w婧說。

 

一件騎射武士形飾牌可謂此次展覽最重磅的展品。飾牌造型威武,動感強烈,騎者纏著頭巾,頭巾下方垂有兩條發(fā)辮隨風飛舞,雙目圓瞪,嘴下有濃密的絡腮胡須,雙手拉弓欲射。飾牌背面殘存帶黑漆皮的薄木片,上面用金釘將飾牌與木片定綴在一起,可知原來應該是某件木質器皿上的裝飾物。


吐蕃時期騎射武士形飾牌。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趙婧介紹,這件飾牌的風格可以追溯到西亞薩珊王朝金銀器上的帝王狩獵圖像,但是騎士裝束卻是吐蕃風格。“他的裝束、面容形象都是典型的吐蕃人,這件飾物也是外來藝術傳統(tǒng)和本地吐蕃藝術傳統(tǒng)相結合的載體?!?/p>

 

香港故宮:將和首都博物館有更多合作

 

此次展出的金器還包括蓮花摩羯戲珠紋靴、雙鳳戲珠紋卷云冠等,還有各式各樣的金簪,讓人應接不暇。

 

專為喪葬制作的蓮花摩羯戲珠紋靴,式樣和絲綢制作的實物相似,裝飾卻更加繁復,裝飾有飛鳳、花卉和卷云紋。鞋履在已發(fā)掘的遼代遺存中很少見到,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中出土過一雙鳳紋金花銀靴,出土時穿于公主銀絲足網之外。


觀眾在參觀展覽。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編號為1的雙龍戲珠紋梁冠,體量雖小,走近一看細節(jié)滿滿。該束髻冠累絲而成。頂部呈半球形,有六道梁,底部是扁平的圓領,后背立雙翼型飾片。這個髻冠的裝飾繁復瑰麗,雙翼飾壽山福海和金絲編成的五爪戲珠雙龍,其中火珠鑲嵌紅寶石。龍頸部有彈簧,行動時龍首會隨之搖擺,十分生動。


明代雙龍戲珠紋梁冠。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宋代云鳳形簪也足以讓人驚艷。發(fā)簪由錘揲、鏤空、卷邊等工藝制成,簪首處有一對鳳鳥翩然起飛。簪首的鳳鳥身體、翅膀與花卉部分由兩銀片制成,再通過卷邊合成,然后用銀絲做出鳳鳥背部的螺旋,連接于鎏金簪腳。這對鳳簪造型與遼代鳳簪相似,卻以中原流行的工藝制作,反映此時期南北飾物漸趨相似的歷史趨勢。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表示,今天來到現場,看到展覽很開心?!案兄x首博的團隊,展覽做得非常好。今后,我們和首都博物館會有更多的合作,比如讓首博藏品到香港展出,也爭取把中國的文物帶到國外,跟國外的博物館交流?!?/p>

 

首博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重要館藏,這批金器不僅藝術價值極高,更承載了跨越時空的文明交流史。它們串聯起草原與農耕文明、東西方文化的交往,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物證。本次展覽的舉辦,既為首都觀眾提供了一次近距離感受古代黃金文明的珍貴機會,也將推動兩地博物館在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上的進一步合作。

 

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