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胡椒、洋芋、番瓜,


這些餐桌上的“老熟人”,原本都是進口貨。


可咱們老祖宗毫不見外,


在煎炒烹炸中不斷琢磨新吃法,


讓這些外來食材成了地道的“中國味”。


中華文明如同一條河流,


多元文化交流匯聚,


才成就了如今的源遠流長與寬廣豐饒。


俯瞰大地的脈絡(luò),縱觀文明的歷程,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個閃光的大字——包容。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


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


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當(dāng)然,中華文明的包容,


不是毫無原則地照單全收,


而是在堅守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


以我為主、融會貫通,


在包容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引領(lǐng)。


咱來上點具體的例子,你就懂了。


琵琶,原本是來自西域的樂器,


為了契合中原雅樂對渾厚音色的要求,


樂師們改造音箱、增設(shè)品柱、擴大音域;


為了呼應(yīng)中原藝術(shù)“寫意傳神”的審美意境,


他們又創(chuàng)造出輪指、掃弦、推拉音等技法。


讓琵琶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除了博采眾長外來文化,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還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呢?


中華文明起源于“滿天星斗”的六大文化區(qū)系,


各區(qū)系交融匯聚,“百川歸?!?/p>


其間,各民族不僅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


也建設(shè)了都江堰、布達拉宮、坎兒井等偉大工程。


如果文物會說話,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內(nèi),


歷朝歷代、四海八荒的“寶貝們”,


一定在大侃民族融合的千年往事。


這頭,一份份簽約文書存在感十足,


上演蒙漢經(jīng)濟交往的“連續(xù)劇”;


那邊,云南、廣西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銅鼓主動亮出家底:


材料采自當(dāng)?shù)?,工藝借鑒中原;


一旁的黎族織機寫就海南棉紡技藝北傳的故事;


還有那新疆出土的桃花石可汗銅幣,


蘊含“中國一體”意識。


各民族在這種相互認(rèn)同、相互借鑒中,


將自身獨特傳統(tǒng)與中華文化主干深度融合,


匯聚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華文化,


逐漸形成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生動地彰顯著中華文明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特性。


其實哪怕光從字面上,


我們也能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特性。


包,包羅萬象,胸懷天下,


體現(xiàn)中華文明的寬廣胸襟;


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體現(xiàn)各方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容納智慧。


擁有這兩個字,便擁有了無上的智慧與胸懷。


當(dāng)注目北京,你還會發(fā)現(xiàn),


我們的首都,就是“包容”二字的活典范。


中軸線縱貫?zāi)媳?,承載文脈,筆直堅韌。


與之垂直的長安街上則車水馬龍,盡顯繁華氣象。


古老和現(xiàn)代交織并存,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諧共生。


尤其是這兩年的“網(wǎng)紅”亮馬河,


就是以極強的包容性和超絕的松弛感,匯聚人氣。


有人說,在亮馬河,你能找到一千種生活方式。


古老漕運商業(yè)的繁華盛景,在這里延續(xù),


國際范、新潮流、文化味、煙火氣,在這里交融與新生。


作為新時代的一員,


我們也不妨試著敞開胸懷、包容萬物,


讓每一顆跳動的赤子之心,都成為文明交流的微型樞紐。


相信,只要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


開放包容的世界,也會敞開懷抱,將我們擁抱。


更多理論文章請登錄宣講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