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是第42個國際盲人節(jié)。10月14日,“感·觸”地鐵公益文化展在京港地鐵14號線棗營站舉行。
該活動由京港地鐵聯合北京市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促進中心、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育中心、北京市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就業(yè)服務中心等單位,在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的共同指導下開展。活動為視障人士帶來了可以通過觸摸感受到的藝術作品,作品旁配備盲文介紹,讓視障乘客可以用指尖感受藝術的細節(jié)與情感?,F場還展出了多幅盲人攝影師的攝影作品。
楊青風是一家視障群體公益機構的負責人,也是一位盲人攝影師。他覺得相較于看著拍攝,盲人群體是聽著拍攝、聞著拍攝,用其他非視覺感官去“拍攝”影像。他們不單純追求影像,而是主要用照片的方式與大家溝通,講述他們的故事和生活。
盲人攝影師楊青風通過觸摸了解展出作品。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對某個東西有感覺后,就會拿起相機拍攝
新京報:盲人是如何創(chuàng)作攝影作品的?
楊青風:我們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實際上是一種“非視覺攝影”。非視覺攝影與我們平時理解的視覺攝影不同,大家是看著拍攝,而我們是聽著拍攝、聞著拍攝,用其他非視覺感官去“拍攝”影像。我們不單純追求影像,而是主要用照片的方式與大家溝通,講述我們的故事和生活。
新京報:你平時主要會拍攝什么內容?
楊青風:我平時主要拍攝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包括出行時的無障礙環(huán)境。
這次展覽上有一張我的照片《盲路》,它記錄的是一處殘破坑洼的盲道,這是我很多年前拍攝的。當時我每天上班時都會經過這樣一段路,其余路段的盲道都特別好,只有那一處坑坑洼洼的,很容易把腳卡到里面,我對這段盲道特別有印象。
一開始我直接拍攝,但朋友們說效果不好,我又換了幾個角度拍成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有了關注度后,這段盲道很快就得到了修復?,F在,全社會對于無障礙環(huán)境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前段時間我發(fā)現有段盲道附近有一處井蓋存在松動的情況,就撥打了12345熱線,下午就修好了。
楊青風和他的非視覺攝影作品《盲路》。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新京報:觸動你去拍攝的動機是什么?
楊青風:我們視障群體雖然無法用視覺觀察這個世界,但可以依靠聽覺、觸覺和嗅覺,對我而言,對某個東西有感覺后,就會拿起相機來拍攝。
我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拍攝了,當時主要是拍照片,而現在網上有很多盲人博主都在用視頻來記錄生活、表達感受。其實,如果用單一的視覺標準來評價,效果確實一般,但我們是在講我們自己的生活和故事,我們在每幅作品下方都會用一段話來描述我們拍攝到的東西,或者是當時拍這個照片的原因,我認為這是最珍貴的東西。
無障礙服務制度化給更多盲人減少出行心理負擔
新京報:公共交通在你的出行中占多大比例?
楊青風:我經常坐地鐵、公交,因為我經常要去各地出差,也都是我自己走,包括今天我也是自己來現場的。我的工作就是幫助盲人朋友可以更好地出行,所以我也特別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向大家分享我的觀察。
新京報:你每次出門前都會打電話預約嗎?
楊青風:我現在完全不需要預約,因為我就是盲人獨立出行的訓練師,我們可以自己走,也可以帶動更多盲人朋友走出家門。我們在地鐵站里遇到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會主動幫我們完成換票、進站、乘車、出站等一系列操作。
新京報:你如何評價北京軌道交通的無障礙出行環(huán)境?
楊青風:近幾年,北京軌道交通的無障礙建設越來越好,服務也已經制度化、規(guī)范化,地鐵的工作人員可以提供“門對門”的對接服務,我們在出行時非常放心。
這種服務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與臨時幫忙不同。如果是熱心乘客和工作人員臨時幫忙,很多視障朋友出行時都會有心理負擔,擔心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出門時會有顧慮。現在可以看到,更多的殘障人士愿意出門、坐地鐵,也沒有那么重的心理負擔,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地鐵能到達的地方,盲人都可以去上班
新京報:你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楊青風:我是一家公益機構的發(fā)起人,這家公益機構專門培訓盲人自主生活和獨立生活。
我們的很多服務對象原來需要靠家人送才能來,現在我們只需要在辦公室門口或者地鐵口接送就可以,他的家人也可以只送到地鐵口。現在有些伙伴進步更快,已經能夠從地鐵口自己走到我們的辦公室。
新京報:你認為無障礙出行的便利是否對盲人群體就業(yè)也有益處?
楊青風:如果無障礙出行的環(huán)境不好,那更多的盲人朋友就只能選擇居住地周邊的工作,或者可以提供住宿的工作。隨著無障礙出行環(huán)境更加便利,視障人士的工作地點選擇范圍也擴大了。
我們也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通勤。雖然我們看不見,但是“擠地鐵”也是沒問題的。我有一個同事住在河北三河,現在每天都是坐跨省公交到北京后再坐地鐵。未來燕郊線通車后,他可以直接坐地鐵來北京上班。他也非常期待,可以說地鐵給盲人群體生活帶來的改變非常大。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白爽 校對 穆祥桐